解读《苏东坡传》9、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与“满腹的不合时宜”
点上方绿色标示
让晓书童说给您听
◆◆◆
解读《苏东坡传》9、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与“满腹的不合时宜”
正在解读《苏东坡传》作者林语堂。节目中部分内容还来自《康震讲苏东坡》、《熊逸说苏轼》以及朱刚教授的《苏轼十讲》。
大江东去
上期节目我们说了“三咏赤壁”一词两赋中的前后《赤壁赋》,而这一词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比两赋可出名太多了,也是我们初中课文当中要求全文背诵的。
之前我们说过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词开豪放一派,苏东坡将宋词从花前月下引向了苍茫辽阔。这首《赤壁怀古》则是他豪放词的标杆之作,至于那个娇滴滴的词牌名“念奴娇”,在他的手上,已经和书写的内容毫无关系了。
有一次苏东坡问朋友:“我的词作和柳永相比如何?”柳永是当时宋词的标杆,婉约词是词坛创作的主流。朋友说:“这哪能比呢?柳永的词需要一个年芳二八的娇羞少女,拿着红檀木牙板打着节拍清唱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而您的词作,必须要让关西大汉怀抱铁琵琶伴奏,用大铁板打拍子高喊大江东去!”东坡听后拍着巴掌大笑。
《赤壁怀古》这首最著名的豪放词到底是什么时候创作的?我们其实不得而知,为了方便整理,历代学者就直接把它与前后《赤壁赋》一同归在了1082年,并称为三咏赤壁。
劈头第一句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”很像《赤壁赋》的水月禅辨,用大江的亘古不变反衬人生的转瞬即逝,而千古豪杰所留下的英名却又与这长江一样永恒。
“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”
在山崖的西边,就是传说中三国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。苏东坡知道这黄州赤壁,不是当年的古战场,但管他呢,“人道是”直接把责任推给别人,传说中是就是了呗。
眼前是惊心动魄的壮美: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”,不禁令人豪情感慨:“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”锦绣河山孕育了多少的英雄豪杰,而也被无情的时光全部带走。
“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羽扇纶巾,谈笑间、强虏灰飞烟灭。”
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,当时周瑜34岁,鲁肃37岁,孙权27岁,诸葛亮28岁,一代年轻英才击败了54岁的曹操,一改天下大势。在这两句词中,苏东坡一再地信马由缰。
首先,周瑜迎娶小乔的时候,是十年之前,当时周瑜只有24岁,担任建威中郎将,所以吴中皆呼为“周郎”。赤壁大战的时候,他们俩已是10年的老夫老妻,孩子一堆,哪里是什么“小乔初嫁”。
其次,羽扇纶巾,明显是诸葛亮的扮相,周瑜是全军统帅,当然是身着军装。
再有,赤壁大战关乎国运生死相当之惨烈,绝不可能是谈笑间,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击退了曹操大军。
但苏东坡不管这些,在他心目中的豪杰就当如此:少年英才、风流倜傥、新婚燕尔、举重若轻,谈笑之间,举手之劳就令樯橹灰飞烟灭。
这就是他眼中的历史:如画的江山,奔腾的江水,多情的美人,盖世的英雄,千古的功业!而反观自己呢?自诩满腹才华,却无法建功立业,如今半生蹉跎,困于黄州,只能徒发感慨。因此:“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”一番神游之后,原来是自己太多情,才早早地生出了白发。
“人间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”美丽的小乔,英雄的周瑜,而今安在哉?人生一场大梦罢了,而自己的人生何曾不是一场梦呢?于是把酒洒在了地上。苏东坡要敬的是小乔?是周瑜?是如梦的人生?还是既瞬息万变又亘古不变的长江呢?我们不得而知。
《赤壁怀古》是一声宏伟的叹息,一次穿越历史的遨游,无论是上阕惊心动魄的美丽,还是下阕潇洒多情的感伤,都是一种深情的执着、眷恋与向往。
这首词很像《赤壁赋》,以短暂的人生和永恒的江月相对照,但结论和情绪,却没有《赤壁赋》的那种旷达。
三重人生境界
《大话中国艺术史》的作者意公子,将三咏赤壁总结苏东坡的三重人生境界。
第一重境界在《赤壁怀古》中。还没有完全从劫难的阴影中走出来,大江东去,故国神游,自嘲多情,看着自己早生的白发,感叹虚度了光阴。罢了,人生如梦,自我宽慰。
第二重境界在《前赤壁赋》中。苏东坡不再感叹“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”,而是体悟到何须强求与不变?只要江水无穷,天地长存,清风有声,明月有色,那就打开自己的身心,尽情享受,将无限的自然用来充盈自己有限的生命。
第三重境界在《后赤壁赋》中。当一个人陷入逆境的时候,一开始会宽慰自己,人生如梦。然后上一个台阶是豁达超脱,告诉自己好好去享受这个梦境。而更高的一个境界就是,看到了人生中的风雨阴晴,看见了道士与仙鹤,也意识到了这是一场梦。然后超然于外,看到了在梦中行走的自己,也看到大梦醒来一切消弭的样子。明白这一切的阴晴风雨,仙鹤道士,都不过是虚像,悟到了所见之相皆为虚妄。
所以说“岂惟无鹤无道士,并无鱼,并无酒,并无客,也并无赤壁,只有一片光明空阔。”
如今,东坡已和当年的曹操、周瑜一样逝去了,但是东坡那和光同尘,与宇宙同在的心量,帮我们打开了人生的尺度。在身处逆境的时候,有机会与他站在一起,见自己,见天地,见人生。
峰回路转
随着“三咏赤壁”的流传,一个关于苏东坡的谣言也迅速蔓延。
有一段时间,他右眼发炎肿痛得厉害,闭门谢客,在家静养,一个多月都没出门。大家就猜测苏东坡是身患重病,然后越传越离奇,说他早就病死了。
退休大臣东坡的好友范镇听到这个消息,放声大哭,叫儿子赶紧去黄州吊唁。他儿子还算冷静,派了一个门客去黄州打探消息,才知道是虚惊一场。
谣言也传到了朝堂之上,一天宋神宗正在吃饭,听说苏轼死了,连声哀叹:“人才难得,人才难得啊。”然后饭都不吃了,碗筷一扔,闷闷不乐地回书房去了。
有一次,神宗和大臣们谈论古今人才,问:“苏轼能和哪位古人相比呢?”大臣说:“很像李白”,神宗说:“李白纵有苏轼的才气,但却没有苏轼如此广博的学识。”可见在皇帝心中,苏轼一直都是有位置的。
后来知道他还活着,神宗皇帝对他的牵挂与关注日渐加深。一方面是新法已经推行了十六年,用人思路也从只用新党人转变为新旧党人兼用。而且苏轼尽管此前出言不逊,抨击朝政,但经过这几年的反省,重新启用应该能够与自己保持某种协调与默契。另一方面苏轼不像旧党领袖司马光,启用他不会引起政坛地震,还能给旧党释放善意的信号。
基于以上考虑,1084年元月,宋神宗亲笔手诏,让苏轼挪挪地,安置在京城开封的远郊区汝州。虽然还是没有行政权力,但召回身边就相当于皇帝明确表示即将启用他了。
如果能够穿越回去的话,我们都想劝住苏东坡,就留在有东坡,雪堂,赤壁的黄州吧。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日子不好吗?就这样“江海寄余生”吧,不要再回到那个身不由己的政治漩涡中去了。但苏东坡还是有建一世之功的心愿的,最终选择了北上,等待皇帝的诏命回朝为官。
经此一别,从今往后他再也没能回到黄州。
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
苏东坡的小儿子,死在了北归的路上。他一共有4个儿子,大儿子苏迈,就是乌台诗案闹乌龙送了条鱼进去,把他爸吓得半死的那个,是第一任妻子王弗所生。两人情投意合相伴十年,可惜王弗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,之后有了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的悲怆。
老二叫苏迨,老三叫苏过,是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所生。王弗死后没多久父亲苏洵也逝去了,守丧期满东坡续弦,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,温柔贤惠,对苏迈也是视如己出。《后赤壁赋》中,东坡一行人回家找酒说“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需”的苏夫人就是王润之,足见她对丈夫的了解与体贴。乌台诗案,丈夫锒铛入狱,生死未卜,一把火烧掉了苏轼诗文手稿的也是她。
最后一个小儿子苏遁是朝云生的,当年东坡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,夫人王润之怜悯朝云的身世可怜,买下来作为侍女,8年后苏东坡纳为妾。朝云聪明伶俐,能歌善舞,而且对苏东坡不离不弃,晚年流放,始终伴随左右的都是朝云,所以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她。
在黄州朝云生为东坡下了小儿子苏遁,遁是隐藏,掩其锋芒的意思。就和父亲苏洵给他起的苏轼异曲同工。46岁的苏东坡当时一定能深深明白老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。
苏遁满月的时候,东坡写下了一首《洗儿诗》:
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
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。
苏东坡聪明吗?当然,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旷世奇才,但自己的一生却被聪明所误。痛定思痛,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笨笨的,无灾无难一生顺遂。但祝福和期许还是有的,最好还是能当上大官,做到公卿。
只可惜啊,这些愿望全部都落空了。
一家人北归正是夏暑之际,又是走的水路,酷热难耐,不到一岁的小儿子在船中不幸夭折。东坡抱着死去的孩子到岸上埋葬,回来时两手空空,不禁哭泣。朝云的悲恸更是可想而知,在船中看着孩子留下的小衣服,泪如雨下。
相逢一笑泯恩仇
在北归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就是苏东坡绕路去到金陵,拜会早已隐退的王安石。
虽然曾为变法的核心人物,新党领袖,如日中天。但因为惨烈的政治斗争,先后被两次罢相,亲手提拔的亲信对他落井下石,期间自己的儿子又不幸早逝,王安石万念俱灰。
对于王安石我们已经给出了评价:为了国家社稷,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行变法,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。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,变法最终失败,这是王安石的悲剧,更是大宋王朝的悲剧。
即将被重新启用的苏轼,这个时候去拜会王安石还是有一定的政治诉求的。宋神宗才36岁,年富力强。王安石在皇帝心中分量极重,依然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,保不齐会第三次出任宰相。
虽然在诗文中,东坡借滔滔江水睥睨风流豪杰、千秋功业,借皎皎月光笑傲古今沉浮,往来是非,尽显超逸旷达。但他毕竟不是可以自由飞翔的仙鹤,肆意遨游的扁舟,而是一个生活在现实政治环境中的具体个人,他必须要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做认真的考虑与谋划。
1084年的6月,苏东坡与王安石,这对昔日的政敌,文坛的好友终于又见面了。
东坡站在江边,看到王安石穿着便装,骑着小毛驴,慢慢悠悠的朝他走过来的时候,感觉昔日那个位高权重,雷厉风行的大宰相已经消失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神情没落的孤独老人,一时感慨万千。
他赶忙迎上去抱歉地说:“我今天穿着便衣野服就来见大丞相,真是僭越了”,王安石看着自己同样的便服打扮笑道:“这些礼仪,岂是给我们这些人所设置的?”
抛开政治上的纷争不谈,王安石非常地欣赏苏东坡的才华。之前东坡在黄州的时候,每当有朋友从黄州来到金陵,王安石都要问问:“子瞻最近又有什么妙语啊?”
有天晚上,朋友给他带去一份苏东坡新写文章的抄本,王安石大喜,都等不及书童点灯,直接跑到屋外,接着微弱的月光读起来,一边读一边高兴地称赞:“子瞻,真是人中之龙啊!”后来他也曾对身边门客感慨道:“不知要再过几百年,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一个人物啊!”
乌台诗案之后,这么多年过去了,沧海桑田,苏东坡也对新法和王安石也有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。改革中有不少举措确实是利国利民的,而对毫无私心,殚尽竭虑推进变法的王安石,他也由衷的生出一份尊敬与钦佩。
东坡在金陵待了一个多月,几乎每天都与王安石畅谈,当然会谈及朝廷的是是非非。事后,王安石再三叮嘱:“这些话出自老夫之口,入你苏子瞻之耳,切不可再与他人提起啊。”眼前这位老人,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天命不足畏,人言不足恤,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了。
在苏东坡仕途峰回路转之际,面临是要继续入朝为官,还是就此隐退山野的抉择。经历了仕途坎坷,世事险恶与家庭变故的王安石,已对政治心灰意冷。他反复劝诫苏东坡干脆就在金陵置办田产,就此安家比邻而居,过平静日子吧。
后来苏东坡也在诗中写道:“骑驴渺渺入荒坡,想见先生未病时,劝我试求三亩宅,从公已觉十年迟。”
他们俩之间过去的恩怨纠葛,并非是为一己之私,而是为了国家天下的公利。作为同时代的文学大家,他们不仅不存在私人恩怨,更是难得的知音。
这一次的会面,真是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。
青云直上
没过多久,风云突变。1085年3月5日,36岁的神宗皇帝突然驾崩。年仅8岁的宋哲宗即位,改国号为“元祐”。北宋王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,更加动荡的时代。
皇帝年龄太小无法亲政,他的祖母,神宗的母亲,英宗的老婆,高太后垂帘听政。神宗变法的时候,高太后就强烈反对。如今高太后“母改子政”否定了神宗的变法路线。把当时已经66岁,隐退了15年之久的司马光请出山,任命为宰相,主持国政。这一次重大国家路线变更,史称“元祐更化”。意思就是神宗元丰年间新法的很多弊端,要用仁宗嘉佑时期的政策来补救。
司马光一上台,把新党人被尽数贬斥,旧党人被提拔任用,重新占据政坛。苏东坡也就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青云直上。
1085年,苏东坡48岁。
3月5日,神宗驾崩,小皇帝哲宗即位,高太后摄政。
5月6日,被任命为登州知州,官阶七品。
去到登州刚刚上任,屁股都没坐热,9月十八日,被任命为礼部郎中,官阶六品,东坡又马不停蹄的赶回京城。
刚到京城12月18日,又被任命为起居舍人,随从皇帝左右。
翻过年去,3月14日,中书舍人,官阶四品。9月12日,升为翰林学士,正三品,兼经筵侍读也就是小皇帝的老师。
短短17个月的时间,苏东坡就从一个偏远之地的犯官,一路青云直上到三品大员,成为直接参与国事的核心元祐大臣,距离位极人臣出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。
火箭般的升迁速度,换做是任何一个人都会头晕目眩,忘乎所以。但是在经历了年少成名,主政一方,乌台诗案,获罪贬谪,再加上黄州4年的深刻反省之后,这时的苏东坡足够的成熟,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,对荣辱也能冷静的看待。
而对于“元祐更化”对于新法,苏东坡都有自己看法的行事原则。
不合时宜
司马光回朝之后,与高太后达成共识,当务之急就是拨乱反正,全面恢复到宋仁宗时期。于是新法被一条条地废除,哪怕此前运行良好的法令也一样,比如说免役法。
之前百姓不仅要拿钱给国家交赋税,还要出力服劳役,老百姓没法安心务农。免役法就是将劳役也货币化,交了免役钱,就不用服劳役了,官府再拿着这笔钱去雇佣劳动力,这当然是一次社会治理的巨大进步。
但因为是新法举措,因为要拨乱反正,所以就要废除。
王安石起初对“元祐更化”一言不发,后来听说免役法也给废除了,不禁感叹:“当年我和先帝商议了足足有两年,穷尽了一切利弊才颁布实行的,此法不该废除啊。”
苏东坡,虽然是“元祐大臣”但他反对这样盲目的尽废新法。一来是此前他与神宗皇帝和王安石都建立了一定的默契,二来是他这些年身处基层,对新法的利弊长短有了更理性的认识。所以他认为对待新法需要权衡利弊,那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就应该继续施行,而不应该一棒子全部打死。这个时候,他反而成为了王安石和新法的辩护人。
免役法就成为了苏东坡与司马光争论的焦点。司马光的顽固程度比当年的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他对新法的成见太深,任由苏东坡好说歹说,司马光根本不为所动。朝中其他大臣都见风使舵,默不作声,就他苏东坡非要直抒己见。
这就是苏东坡,当年王安石在位的时候,他反对王安石,现在司马光在位,他又跳起来和司马光唱反调。
有一次他在家里,摸着自己的大肚子问家人,你们觉得这里面都是什么?有人说是才华,有人说是文章,东坡都摇摇头。朝云说:“你啊,就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。”东坡大笑说:“知我者,朝云!”
苏东坡的这种不合时宜,唱反调,让自己的处境非常尴尬,与上司合不来,跟同事也谈不拢。这并非是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,而是他为官做事,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,而绝大多数官员并不在意什么真理事实,只在乎明哲保身,升官发财,所以苏东坡才会显得如此不合时宜。
司马光这样一位忠厚长者,也在与苏东坡的一次次争执中怒不可遏,甚至直接想把他撵出京城。就在两人矛盾愈演愈烈的时候,司马光积劳成疾,一病不起,上任才一年多就死在了任上。死前还哀叹:“新法未除,我死不瞑目啊。”而司马光一生的政敌王安石,4个月前刚刚去世。
司马光的去世不仅没有解除苏东坡危机,反而让他的处境更加严峻。具体是怎么回事儿?元祐更化之后,著名的“洛蜀党争”又是怎么回事儿?为什么君子之间也会发生剧烈的争斗?我们下期节目再接着聊。
我的付费专辑转述《置身事内》已经上线,想要读懂中国经济,必须要先读懂中国政府。读完这本书,你会深刻理解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变迁的背后逻辑,进而能够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,它能帮我们寻觅到一些机会,争取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。通过音频下方的海报二维码,可以优惠购买,用购买的微信账号登录喜马拉雅收听。
感谢支持。